公元263年,邓艾和钟会联手完成了蜀汉的灭亡,解决了曹魏几十年来,无数帝王始终未能攻克的难题。可以说,邓艾和钟会的功劳是惊天动地的,尤其是邓艾,他无疑是直接促成蜀汉灭亡的最大功臣。邓艾的成功背后,钟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如果没有钟会的支持,邓艾很可能无法成功完成这一壮举。钟会指挥主力部队守卫剑阁,牢牢牵制住了姜维,令姜维无暇顾及其他。正因为姜维心力交瘁,专注于应对钟会的十万大军,才导致了邓艾得以顺利偷渡阴平,进行致命一击。如果钟会没有出兵,姜维必定会将兵力分散,严防阴平的通道,而一旦阴平受到重兵把守,邓艾的军队便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突袭,甚至可能全军覆没。此时,邓艾很可能会被困在深山中,难以进退,最终因为没有粮草补给而饿死。
因此,邓艾能够灭亡蜀汉,不应只归功于他个人的功劳。钟会的巨大贡献不可忽视,将所有荣誉都归于邓艾,显然是不公正的。钟会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,他的支持使得邓艾能够实现偷袭,最终摧毁蜀汉。
展开剩余69%在蜀汉灭亡后,邓艾由于过于自负,逐渐与钟会及其他将领产生矛盾。最终,邓艾遭到诬陷,甚至被司马昭下令捕杀。在被押送至洛阳的途中,邓艾最终死于与他有旧怨的将军田续之手。
另一方面,钟会也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。钟会在收编了诸葛绪和邓艾的部下后,实力大增,手握二三十万大军。随着权力的膨胀,他逐渐有了造反的野心,最终企图争夺魏国的控制权。结果,他被司马昭的亲信胡烈之子胡渊所杀。令人深思的是,如果钟会在事后未曾谋反,而是与邓艾一起回到魏国,那么他们两人这对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,司马昭又会如何对待他们?
可以推测,司马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轻易放过这两位曾经的功臣。尽管钟会长期以来是司马昭的亲信,屡次出谋划策、立下赫赫战功,尤其是在伐蜀之战中,钟会几乎是唯一一个坚定支持司马昭进攻蜀汉的谋士。正因为如此,司马昭才下定决心,最终成功攻破蜀汉。可以说,钟会在魏国的地位非常特殊,完全是司马昭的得力助手,是司马昭手中的智囊人物。
然而,正是因为钟会在灭蜀后展现出了膨胀的野心,开始有了反叛的念头。事态的发展让司马昭的身边人开始警觉,提醒司马昭要防备钟会的异心。因此,司马昭决定在钟会回到成都之前,亲自派遣大军驻守长安,意在防止钟会可能的叛变。这一决策显然是司马昭对钟会产生了深深的疑虑。古人云:“君疑臣,则臣必死。”历史上像韩信、彭越这样的人物,最终都因为君主的猜忌而走向了死亡。
即使钟会没有反叛,若他和邓艾一同回到魏国,司马昭是否真的会容忍他们呢?司马昭在位后多次清除潜在威胁,尤其是那些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将领。可以预见,不管钟会是否动了反心,司马昭也不可能允许他继续拥有如此大的权力。一个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智囊,在实现了一场空前的胜利后,最终只能被视为威胁。司马昭的心思越发狡诈,最终结局只会是钟会死于非命。
再来说说邓艾的结局。邓艾虽然在司马懿的提携下得以飞黄腾达,但由于他出身寒微、无显赫背景,虽然立下了灭蜀的赫赫战功,却也成为了魏国权臣们的眼中钉。那些长期处于权力中心的公卿、武将,怎能容忍一个“穷小子”超越自己,抢尽风头?他们的嫉妒之心最终导致了邓艾的败局。虽然一开始只有少数人对邓艾心生嫉妒,但随着声音的渐渐扩大,更多的人开始在司马昭面前揭露邓艾的短处。俗话说,三人成虎,司马昭难道能不信吗?在这种舆论压力下,邓艾的命运几乎注定。最终,司马昭也难以容忍邓艾的存在,邓艾的死也因此成了必然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天配资-配资网络炒股-实盘配资网-顶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